海南旅游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东方旅游

东方旅游

盐源谋文旅时势著锦绣新篇

海南旅游网2024-07-04东方旅游东方旅游文化网
盐源谋文旅时势著锦绣新篇,东方旅游文化网,东方小镇旅游穿搭,盐源,凉山州西南部文明古县,东倚西昌,南接盐边,西连云南省宁蒗县,北邻木里藏族自治县,已有2100多年建制历史,曾以“润盐古道”而繁荣,以盐铁之利而兴盛,而今又以山川之胜、湖海之秀、林木之

盐源谋文旅时势著锦绣新篇

   盐源,凉山州西南部文明古县,东倚西昌,南接盐边,西连云南省宁蒗县,北邻木里藏族自治县,已有2100多年建制历史,曾以“润盐古道”而繁荣,以盐铁之利而兴盛,而今又以山川之胜、湖海之秀、林木之长、文化之韵而远近闻名。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周年之际,由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加拿大定制旅游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也走进了盐源。面对远来客,天生丽质的盐源,毫不吝啬地献上了她深情的湖水、神秘的文化,献上了她钟灵毓秀、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也献上了她谱写的一曲各民族和谐交融的动人乐章。

   昔日探险者眼中的隐秘之地,如今变成大香格里拉特色文旅经济带上耀眼的明珠。在此,且看盐源如何谋时势、著新篇。

   西北倚青藏高原,东隔雅砻江,四周高山峡谷,中部丘陵盆地,这独特的地势,让初识盐源的赵国华不由感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果然是一处‘桃花源’。”

   赵国华是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期刊中心总编辑、新闻研究所所长,10月25日,随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走进盐源。当商务车转出国道8线一段盘山公路,正式进入盐源地界时,原本昏昏欲睡的他立即来了精神,扶了扶眼镜,透过车窗往外看:虽是深秋时节,此时此地却非常明媚,远山连绵起伏,像睡美人的腰线点的秋阳为它织就一层金色纱衣,梦幻而静美。

   只是这短暂的一眼,赵国华便对此行下了结论:盐源,值得更多期待。而他这一判断,在随后几天的采风行里得到了证实。

   从盐源县城往西118公里,是镶嵌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一颗“高原明珠”-k22泸沽湖,湖水幽蓝如玉,水岸曲折多弯,岛屿罗列有致,沙滩绵延逶迤。这个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风景名胜区,是盐源的文旅名片。景区以高原湖泊景观生态环境为主体,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合,1.5万亩草海构成的高原湿地,不仅为世所罕见,更是天然的水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物“大观园”。

   游毕一步一景的泸沽湖及其景区内诸如洛洼码头、王妃岛、情人滩、走婚桥等在内的其他景点,山东人赵国华说:“山东美景,如泰山、沂蒙山、刘公岛等,美得大气好客,是‘壮汉’;盐源美景,如情人滩、洼垮湖湾、格姆女神山等,美得妩媚娇柔,是‘美人’。”

   美人在皮更在骨。如果说泸沽湖的风光之美是盐源的“皮相美”,那么,摩梭博物馆的人文之美则可称为盐源的“骨相美”。

   如今,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母系文化形态已然不多,而保存最完整的、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人类母系社会的活化石”-k22摩梭文化,就在盐源。摩梭博物馆则是盐源向人们讲述摩梭文化故事的重要窗口。

   泸沽湖湖畔世居着古老而神秘的摩梭人,他们沿袭千年的民族风情,至今仍保持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习俗。摩梭博物馆位于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原摩梭土司府遗址旁,府馆一体,背靠青山,面临泸沽湖万亩草海,环境优美。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承担起保护、传承、利用、宣传、研究摩梭文化的重任,馆内展出的石器、青铜器、陶器、土司遗物、摩梭民俗文物等展品,向游客展示了古老、神秘而独特的摩梭风情。据摩梭博物馆馆长李建平介绍,这是世界上k22系统展示摩梭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专题博物馆。

   皈家堡新石器时代遗址、老龙头墓葬群、旱船遗址等遗迹遗存历史悠久、底蕴厚重,青铜文化、笮文化、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锦屏、官地库区高峡平湖等景点星罗棋布、蔚为壮观……盐源2021年文旅资源普查结果显示,该县旅游资源16个,其中一级旅游资源7个,数量多、品种全,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绚丽的文旅资源如粒粒珍珠散落在这海拔20米的高原上,它们串珠成链,写成一个熠熠闪光的“美”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读完报告,盐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杨雪松非常激动,“报告对‘文’和‘旅’的关系概括得太好了,文旅是文化旅游,也是旅游文化,文化是根本、是内核,旅游是现象、是形式,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做成‘文旅产业’。”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作为凉山州西南部一个面积07平方公里的文明古县,崇山敬水的盐源,在文旅产业发展的求索之路上从未止步。该县凭借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一直在积极探寻文旅之“根”,塑造文旅自信。

   盐源自汉武帝建元六年设置定笮县,已有2100多年建制历史,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创造出的文明经久不衰。每当转山转海节,摩梭人就会燃上松枝,祭祀格姆女神山和后龙山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不仅是摩梭人,在这个拥有万人口,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人们纵使有不同习俗却都秉承着相同信念:上天厚赐这片净土,唯有奋斗方不辜负!

   因此,盐源从不懈怠。每年举办具有浓郁摩梭特色的“转山转海节”,吸引国内外游客上万人次,泸沽湖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逐年提高,经济转型日益成型;每年举办“盐源苹果节”“核桃节”“花椒节”等特色文化旅游农产品节庆活动,充分展示当地优质的农耕文化,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盐源县旅游总收入. 29亿元,这对于高原上的小县城来说,实属不错的成绩。

   正如故宫之于北京,兵马俑之于西安,金沙遗址之于成都,三星堆之于广汉……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为城市形象的塑造、精神脉络的梳理带来了独特的意义。

   今年6月,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盐源召开,研讨会上,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小波讲道:“文应为旅正名。有了文化的源头,游客就会产生源地崇拜,具有文化的特色,游客就会被吸引不远千里而来。”

   研讨会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盐源县老龙头墓地发掘出的丰硕成果:发现中国西南地区最为完整的青铜腰机;发现中国最早的三轮马车实物模型之一-k22三轮青铜马车;发现造型各异、种类繁多的青铜枝形器。盐源青铜文化独特的信仰崇拜得以凸显。

   老龙头墓地考古发掘的重要突破,被专家誉为“四川青铜文化中除三星堆和金沙之外的第三大考古发现”,不少专家认为,应让盐源皈家堡新石器时代遗址、老龙头墓葬群、旱船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力争把盐源打造为独具魅力的“中国青铜文化之都”,使之在助推地方文旅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发挥促进作用。

   在盐源的传统认知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文旅产业在吸金、吸睛的同时,更要强调正向的价值输出。

   盐源县城西北部,距县城6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不过110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3户、40人的村庄,名叫龙口河村。2022年1月,该村被命名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4月,确定为盐源县“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申报对象。

   龙口河村旅游资源富集。公母山、柏林湖星级苹果庄园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极具知名度和美誉度;龙口河、柏灵山双龙潭、四匹岩、五杆旗、高山杜鹃花等作为待开发资源,增长空间大、发展潜力足。

   龙口河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盐源极具代表性。其一,该村借鉴浙江省乡村振兴“空间集聚”模式,将柏林湖星级苹果庄园和公母山旅游景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实现柏林湖星级苹果庄园、公母山旅游景区与村庄的空间集聚;其二,借鉴浙江省乡村振兴“产村融合”模式,在群众苹果园内因地制宜开设不同环线,与柏林湖星级苹果庄园形成隔而未隔的景观效果,同时改造提升彝族聚居区的人居环境和文化艺术气息,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谈起文旅产业,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九寨沟、稻城亚丁、峨眉山等知名景点和大众旅游,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民俗乡情和小众旅游,真正的文旅产业,不仅要赚取游客的‘笑’,还要能留住当地百姓的‘笑’。”杨雪松说。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文旅资源优势凸显的盐源,凭借文化与美景的相互造就,人文与地理的天然交融,早已着眼未来,着力全区域、全产业、全业态,将自己融入更大的发展机遇里。

   今年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周年,10月25日,当地举行了建州周年庆祝活动新闻发布会,凉山州委副书记范继跃向媒体介绍凉山建州年主要成就时提到,“要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

   紧跟全州发展步伐,盐源也为“新征程”上的“再奋进”作好了全盘规划:着眼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着力构建“一湖引领、一区带动、多点绽放”文旅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富集优势,充分发挥泸沽湖景区引领作用,打造润盐盆地休闲旅游度假区,带动县域内星罗棋布的景区景点多点开花、竞相绽放,打造享誉世界的文旅目的地。

   -k22奋力打造“大香格里拉特色文旅经济带核心增长极”,加快推进“魅力笮都、实力盐源”建设,力求“润盐古都·摩梭家园”全域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k22全面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依托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以“”旅游工程为重点,推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

   -k22做细做实泸沽湖景区5A创建基础工作,启动柏林湖苹果庄园、卡拉坝国际热气球航空小镇、大水田村核桃生态园3A创建工作;

   -k22着眼“中国青铜文化之都”品牌,充分发挥盐源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山水自然独具魅力的优势,积极创建“天府旅游k21”,不断探索新模式,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风物长宜放眼量。发展大潮奔涌向前,此岸气象万千,彼岸更加光辉灿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盐源,字斟句酌,力求写好文旅融合这篇锦绣文章,谋求县域经济总量壮大、质量提升、特色彰显,奋力挺起凉山“西部脊梁”。